共享单车涨价,但使用率依然只增不减,国人什么时候这么有钱?
2019年10月9日,摩拜单车全部车型执行新版计费规则,车费由起步价和时长费两部分组成。其中起步价为30分钟内1.5元,时长费为骑行超过30分钟后,每过30分钟收1.5元。
相对应的,摩拜公司也出具了相对应的套餐和优惠规则,即套餐生效期间,每次骑行前2小时免费,超出部分按每30分钟1.5元收取。
这并不是摩拜单车第一次进行调价升级。同年4月8日,在北京就已经实施过调价,当时的价格规则为骑行起步15分钟内收费1元,骑行超过15分钟后,按0.5元/15分钟收取额外费用,即一小时收费2.5元。
其实,不仅是摩拜单车,很多共享单车平台都在人们还没注意到的时候,悄悄的涨价了。很多共享单车等平台,在各个地区的计费标准都有所调整,其中最贵的竟然达到了1元/15分钟,即4块钱一小时。
在ofo还被广大用户堵在门口喊退押金的时代,别的共享单车都已经开始涨价了。
不仅共享单车,就连滴滴打车也在我们没注意到的时候增添了起步价,实现了变相涨价。
共享经济的运营难度巨大,尤其是共享单车。无论是前期投放还是后期维护都需要极大的成本支持,如果公车后期损坏和丢失,就需要更多的管理和投放。可见共享经济,尤其是共享单车,还真是个烧钱的活。
随着ofo小黄车的落寞,哈啰摩拜等各个共享单车平台,在过去你死我活的斗争中,都本着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觉悟,最后留下来的共享单车平台,大多都被大佬入股收购了。
如今,共享单车市场格局已定,哈啰和美团双雄并立,此前自己享受厂商的低价补贴最终还是会由自己来买单,共享单车涨价也是让消费者明白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的道理。
如今共享经济的品牌集体涨价,除了为了获得表面的利润外,商家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。
共享单车本质上是一个使用频率高但是用户粘性低的互联网入口,是流量而不是租金收益平台。变现之路极其难走,只能通过流量和广告来获利。
例如当时的ofo用押金替用户买理财就是这么个套路,朱啸虎曾经就说过,一辆车200块钱,一次5毛,一天骑10次三个月就能赚回本来了。但是不到几个月后,ofo就转手阿里套现30亿溜了。大多数共享单车如同百团大战一样,最后都所剩无几。其原因并非是头部企业的打压,而是因为共享单车本身就是个难以出局的战场。
如今,烧钱的方法好像在共享单车里并没有取得建设性的成就,毕竟互联网服务行业一直都来去匆匆。而已经定格的两大共享单车平台自然只能另谋他法。
正如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已经定格的共享单车市场也不会给消费者过多“免费的午餐”,大多商家也都知道消费者的消费逻辑是什么,不外乎“不怕涨价,哪家便宜就用哪家”,太贵了就不用了。
然而就目前而言,曾经最便利的共享单车,涨价之后的性价比已经完全不如公交和地铁了,对于急着赶时间的上班族来说,如果上班来回要骑车,不但费用堪比地铁,还十分浪费时间。
现在的年轻人对共享单车涨价的行为想法不同,第一种是不太在意性价比,他们更在意的是骑行的过程,骑共享单车本来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和观看沿途的风景,就算是稍微贵一点也不用太在意。
另一种则是觉得共享单车涨价让自己的时间缩了水,本来骑车就是为了便宜,现在骑车又慢又费钱,骑个自行车的价格都要赶上补贴时期的滴滴打车了,骑自行车的价格跟打车的价格差不多,最终定价还不能由自己来定,嚷嚷着再也不骑车了。
然而滴滴新增起步价,很多短途的出行打车肯定不合适,骑车还嫌贵的话,就只能走着了。
共享单车平台在涨价的同时,也出台了一定的优惠政策,例如,哈啰公司出具了相对应的套餐和优惠规则,即套餐生效期间,每次骑行前2小时免费。一个月不限骑行次数只要17元。
此举主要是为了提升用户的粘性,如今的年轻人十分看重一些小优惠,会员月卡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,更是一种优惠的表现。对于每天上班需要走很长时间路才能到地铁站的年轻人来说,如果一个月17块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,也不过是少喝了一杯奶茶,解决了十分闹心的事。
除了提高年轻消费者的粘性,共享单车更是为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。想要谋求发展,必然要对价格进行调整,要保持财务的可持续性,适当调整收费价格,就是为了让行业发展更好。流量入口的共享单车大数据有利于对细分市场的分析,也有助于差异化定价和衍生信息产品的开发和推广,推动了互联网自行车行业脱胎换骨。
无论是调价以谋求可持续发展,还是新增月卡提升用户粘性,共享单车对现代年轻人的出行方式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,调价自然也不会改变年轻人对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,反而会因为月卡的流行,而多次反复使用共享单车。
推荐阅读:叶紫网
(正文已结束)